含嘉仓:四海承平日 天子不逐粮(大运河遗迹在洛阳) - 文博资讯 - 洛阳市文物局 湘乡市文物管理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TOP

含嘉仓:四海承平日 天子不逐粮(大运河遗迹在洛阳)
发布时间:2018-05-28 10:01:24   浏览次数:572   文字大小:【

  

  含嘉仓刻铭砖图片 (摄于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穿城而过的洛河就是一段活着的运河——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渠首段。

  千年运河流过,在洛阳留下了许多遗迹,比如天津桥、南市和新潭,比如回洛仓、洛口仓、含嘉仓……它们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大运河文化,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一 唐朝国家粮仓

  设在洛阳城中

  如果你是外地人,在牡丹盛开的时节来到洛阳,只有半天时间,你会选择做什么?

  “当然是看牡丹啊!”可能很多人这么说。

  有些人为了参观运河遗迹,宁愿放弃看牡丹的机会,他们就是来洛参加“大运河文化论坛”的各地专家和学者。

  4月14日,“大运河文化论坛”在洛阳师范学院召开。次日上午,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利用返程前的半天时间,前往含嘉仓、回洛仓和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参观。在他们看来,错过牡丹虽然遗憾,但能一睹隋唐洛阳城这两座粮仓的风采,也就不虚此行了。

  含嘉仓和回洛仓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们的区别在于,回洛仓是隋朝的国家粮仓,设在洛阳城外,隋亡后不久便被废弃;含嘉仓是唐朝的国家粮仓,建在洛阳城内,见证了盛唐的繁华,一直使用到宋朝。

  在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洛阳段,这是两处重要遗存。当年,它们曾关系着两个王朝的兴衰。

  隋朝末年,回洛仓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一旦失守,洛阳城中就会面临断粮的威胁。隋亡之后,唐王朝吸取教训,将国家粮仓设在城内,并严加防卫。含嘉仓位于隋唐洛阳城东城之北,四周有城墙和城门,也有漕运码头。它又被称为含嘉仓城,是隋唐洛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含嘉仓被考古人员发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人们在发掘一座编号为19的地下仓窖时,看到一块刻铭砖,上面有10行文字,不仅记录了这座仓窖的位置,而且有粮食来源、存入日期、仓吏姓名等。更关键的是,铭文前面有“含嘉仓”三个字,这让考古人员又惊又喜。

  随后,含嘉仓的更多仓窖和刻铭砖被发现。这座大型仓城遗址为长方形,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600余米,共有圆缸形的地下仓窖400多座。其中,160号仓窖中还有大量炭化谷物,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保护展示。

  2014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洛阳有两个遗产点,一个是回洛仓遗址,另一个就是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

  二 盛世仓廪丰实不做“逐粮天子”

  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运河,沟通南北,最终因滥用民力而导致隋朝覆灭。其千秋功过,至今任人评说。

  抛开对隋炀帝的个人成见,隋唐大运河的历史功绩,后人是有目共睹的。正如唐朝皮日休所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含嘉仓是当时的国家粮仓,其出土的刻铭砖可以证明这一点。

  刻铭砖的作用,跟入库凭证类似。它放置在每座仓窖的底部,标明该仓窖所储粮食的品种、来源及存入时间等。从含嘉仓出土的刻铭砖来看,在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这里的粮食基本来自运河沿线城市,如苏州、徐州、楚州(江苏淮安)、润州(江苏镇江)、滁州(江苏滁州)、隋州(河北邢台)、冀州(河北冀县)、魏州(河北大名)等,有糙米、粟、小豆等品种。

  隋唐时期,朝廷对国家粮仓的管理十分用心。回洛仓和含嘉仓的地下仓窖都经过火烤及铺设木板、苇席等干燥处理,可以长期保存粮食。粮食丰足,又为唐王朝开创盛世打下了基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在《忆昔》一诗中,杜甫描绘了开元盛世的富足景象。当时“人家储粮,皆及数岁”,这也是一个例证。

  到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的大型粮仓共储粮约1200万石,其中含嘉仓储粮约580万石,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毫无疑问,它是唐朝最大的国家粮仓,也是朝廷的定心丸。

  在此之前,武则天长期在洛阳执政,含嘉仓的粮食也是满满当当的。如王溥在《唐会要》中记载:“神都帑藏储粟,积年充实,淮海漕运,日夕流衍,地当六合之中,人悦四方之会……长安府库及仓,庶事空缺,皆藉洛京转输价直。”

  长安缺粮,要从洛阳含嘉仓调拨,但这两地隔着三门天险,漕运困难,有时候,在长安的皇帝只能做“逐粮天子”,率众就食洛阳。比如在更早的公元682年,关中闹饥荒,唐高宗出行仓促,在前往洛阳的途中竟有随从被饿死。

  三 曾见万国来朝

  北宋末年废弃

  含嘉仓是唐朝第一大粮仓,其命运与隋唐大运河息息相关。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运河漕运能力减弱,含嘉仓的一些仓窖也被破坏。相比之下,160号仓窖沿用时间较长,大约到北宋末年才被废弃。从其中储满谷物的情况看,当时可能是经历了战乱等变故。

  关于含嘉仓的初建时间,至今有一些争议。

  比如,一种说法认为,它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即隋炀帝营建东都的时候,只是当时规模较小,唐朝又对其进行了扩建。另一种说法认为,隋时并无含嘉仓,它是唐时在洛阳城中增置的。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它建于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这一年,朝廷在皇城之东修筑东城,同时在东城的北边建了含嘉仓城。

  不管怎样,含嘉仓在唐朝开始成为国家粮仓,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盛唐时期,洛阳是一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运河和丝路在这里交会,各地使者络绎不绝,用诗人张九龄的话说,就是“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当时,在洛阳的外国人中,有一个叫阿倍仲麻吕的日本留学生,他的中文名字叫晁衡(即朝衡)。据《旧唐书》中记载,“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

  晁衡和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等多有交往,曾送给李白裘衣一件。储光羲为晁衡写了《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一诗,诗中称“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

  这种万国来朝的场面,洛阳城中的含嘉仓并不陌生。只是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它的仓窖也渐渐空置,难以重现往昔的繁荣。

  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以洛阳为都城,曾因“京师军民多而食益寡”,通过大运河向洛阳运送粮食,“岁漕百万石”。此时的含嘉仓,不知是否仍在发挥国家粮仓的作用。

  除含嘉仓外,隋唐洛阳城中还有子罗仓遗址。据《大业杂记》记载,子罗仓位于皇城西南,在右掖门内大街西侧,“仓有盐二十万石,仓西有粳米六十余窖”。

  这些隋唐时期的粮仓,都值得我们去看一看。(洛阳晚报)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浙江省博物馆 让观众走进来有所悟 下一篇呼和浩特市儿童探索博物馆主题展..

相关栏目

洛阳市文物局简介
       洛阳市文物局负责管理全市文物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出境、宣传工作;负责申报、审批全市境内的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全市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文物商店的审批和文物鉴定机构的设立、撤销的申报等工作。

最新文章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32号 邮编:471000 Address:LuoYang KaiYuan Road 232 Post code:471000 值班电话(Tel):0379-65156380 传真(Fax):0379-65156373 咨询电话:0379-65156380 E-mail:wwjbgs@163.com 洛阳市文物局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3020号-1 网站维护:洛阳市文物局信息中心   

咨询
投诉

0379-6515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