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支援(右)和学生交流
日前,在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洛文物修复与鉴定实验室内,文物修复与鉴定专业的教师们为新学期忙着一项重要工作:整理实验室里几大筐珍贵的古瓷片,以便作为教学标本,在课堂上给学生使用。
这些古瓷片的主人叫王支援,是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前不久,为了支持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建设,他把自己费力捡来的五大筐珍贵古瓷片捐赠给该校。
现场:这些“宝贝”真稀罕
记者在现场看到,筐子里装着大大小小、数百片的古瓷片,还有不少陶片、石器等。一些瓷片虽然残缺,但不失其美,经过时光的洗礼,依然圆润光滑、光泽如初。
王支援介绍,它们涉及的年代从仰韶时代、龙山时代到汉唐宋明清,有彩陶、红陶、瓷片等,其中不乏唐白瓷、宋钧瓷、元青花等珍贵瓷器残片。它们都是自己在洛阳及周边城市的建设工地一点点捡来的。
来历:这些古瓷片来之不易
洛阳地下地上遗存数不胜数,已经出土的大量瓷器标本就是这座城市繁华兴盛的印证。
作为文物修复和鉴定专家,王支援说,40年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利用周末到盖楼、修路的工地去捡古瓷片,日积月累共有2万多片,其中以汉唐宋三代的居多。
“中午不休息,吃完饭带着小铲子就出去了,很多人嫌脏不去捡,我不怕脏,会在一个工地蹲一整天,还曾为捡一块瓷片掉进了中州渠……”王支援笑着说。
这些瓷片捡回来之后,他一一做了编号,并对瓷片的朝代、窑口进行了详细研究,目前已基本厘清了洛阳各个时期瓷器的类别、产地、艺术特征和烧造技术。
愿望:为洛阳培养更多文博人才
俗话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这么多珍贵的瓷片,他为什么要捐赠呢?
王支援说,前段时间,他应邀到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参加洛阳铲博物馆揭牌仪式,并到河洛文物修复与鉴定实验室参观。他发现学校的硬件设施非常好,很现代化,但供学生修复的残缺文物并不多。
“看着学生们把买来的三彩马艺术品打碎,再修复,我心里很难受。学文博专业,如果接触不到真正的文物,那该多遗憾!我决定把收藏多年的瓷片拿出来当教学标本,给师生使用,为洛阳培养更多文博人才。”王支援说。
洛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宋文献说,王支援把自己花费很大力气收藏多年的宝贝捐赠给洛阳师范学院,精神很可贵,学校会好好利用这些古瓷片,让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学生进行修复、研究。(洛阳晚报记者 常书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