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墓葬壁画中的叉手礼:社交常用礼仪 行法稍有差 - 文博资讯 - 洛阳市文物局 湘乡市文物管理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TOP

唐宋墓葬壁画中的叉手礼:社交常用礼仪 行法稍有差
发布时间:2019-10-28 16:18:22   浏览次数:618   文字大小:【

  

  宋墓壁画中行叉手礼的侍者

  

  唐代赵逸公墓壁画中行叉手礼的侍者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曾多次出现一种行礼方式——叉手礼。深入了解,不难发现,这种叉手礼在古代诗词、小说中经常出现,唐代诗人柳宗元就有“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的诗句。近日,记者在河南古代壁画馆也见到了两幅绘有叉手礼的壁画。

  行了叉手礼见面好说话

  《说文解字·又部》中写道:“叉,手指相错也。从又,象叉之形。”东汉时期,佛教语域中用叉手表示尊敬。至后世,叉手礼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打招呼礼仪。据史书记载和出土实物资料显示,叉手礼这种行礼方式,出现于西晋,流行于唐、五代、辽、宋、金、元、明时期。

  这种行礼方式无论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以示尊敬。叉手礼多在站立时使用,尤其是回话时,常加上这种礼节动作。叉手礼不像拱手、作揖那样行完礼手部动作即结束,而是行完礼放在胸前继续这一动作,手并不放下,类似后来扪心俯身以示敬的动作,所以又有“叉手不离方寸”之说。

  据此,我们就容易理解柳宗元的“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诗句了。因为参与的改革遭到失败,柳宗元被贬出京城,到永州做了司马。在唐代晚期,司马是个品级很低又没有实权的闲官,所以,官职低下的柳宗元不论走到哪里,都得屈身事人,叉手行礼。当然,礼多人不怪。出门办事,行了叉手礼,见面好说话。

  朝代若不同行法或有别

  唐末、五代时,叉手礼就已出现在壁画中。同为叉手礼,不同的朝代,行礼方式一样吗?从古代的壁画中我们可以一探究竟。

  河南古代壁画馆有一幅在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上绘一名正在行叉手礼的侍者;发现于洛阳的一幅宋墓壁画中,也有一位正在行叉手礼的侍者。仔细观察两人双手的姿势,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行法还是有差别的。

  唐代叉手礼的行法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宋代的叉手礼,也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翘。

  宋代叉手礼的行法在五代时期就有了,着名的传世画作《韩熙载夜宴图》中几位“叉手示敬”的男子,其双手的行握方式与宋墓壁画上的一样。

  到了南宋,叉手礼的姿势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南宋人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对当时的叉手礼行法做了详细描述:“两手交握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左手拇指向上,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伸直。”

  到了辽代中后期,随着“因俗而治”政策的推行,契丹和汉两大主体民族的融合进程加速。时任枢密副使的韩琦就在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上疏,称契丹“典章文物,饮食服玩之盛,尽习汉风”,这一情况在“叉手”题材的壁画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并且出现了反“叉手”的形象。

  可见同一种礼仪在不同时期是略有不同的。到了元代实现南北一统之后,叉手礼重新以中原传统样式出现,后逐渐在墓葬壁画中消失。

  专家点评(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朱世伟):我国自古以“礼仪之邦”着称于世。《礼记》中记载: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这种叉手礼古老而独特,流行时间较长,又多在古诗词中出现,不同时期具体是什么样?通过传世绘画作品、墓葬壁画、石刻可窥一斑。这也正是墓葬壁画的独有魅力,通过不同时代的图像信息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历史信息和礼仪制度。(洛阳日报记者 肖姣姣 通讯员 段跃辉 文/图)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大学博物馆如何突围而出 下一篇唐代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墓壁画:胡..

相关栏目

洛阳市文物局简介
       洛阳市文物局负责管理全市文物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出境、宣传工作;负责申报、审批全市境内的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全市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文物商店的审批和文物鉴定机构的设立、撤销的申报等工作。

最新文章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32号 邮编:471000 Address:LuoYang KaiYuan Road 232 Post code:471000 值班电话(Tel):0379-65156380 传真(Fax):0379-65156373 咨询电话:0379-65156380 E-mail:wwjbgs@163.com 洛阳市文物局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3020号-1 网站维护:洛阳市文物局信息中心   

咨询
投诉

0379-6515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