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传统美术类--洛阳宫灯
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洛阳宫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和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起洛阳宫灯就不得不提王福信老人,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宫灯出自他之手。2017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宫灯的代表性传承人——洛阳宫灯制作大师王福信去世,享年89岁。

牡丹宫灯
人走艺不绝。
近日,记者在老城区鼎新街4号王家宅院见到了王福信老人的长子王建水和次子王建明兄弟。用镜头记录下他们制作洛阳宫灯的过程。

据了解,老王家制作宫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王福信,是王家的第五代传人。2008年,王福信被省文化厅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近年,其长子王建水、次子王建明两兄弟也被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幼子王建勇、女儿王隧花被授予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削篾

钻眼

穿骨架

塑形

剪云字

贴云字

制作宫灯骨架

制作灯座

牡丹宫灯
王建明告诉记者,王家洛阳宫灯,为纯手工制作。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可以在用时撑开,不用时合上,伸缩自若,收藏方便。制作材料主要有2样:竹子和丝绸。传统用竹为洛宁产青竹,丝绸为各地制品。洛阳宫灯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十分复杂,从制作到成灯,需经过七十多道工序。品种分为纱灯类、方灯类、多角类、红小灯等四大类,四大类中又各有若干小类。 圆形宫灯为洛阳宫灯的主打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及欧美各国;老样宫灯因灯形自然,长期不走样,多作“字号灯”销于城镇商店长期悬挂;清化样宫灯是旧时群众敬神的“还愿灯”,销量较多,其中“长命富贵”灯主要销往陕西南部各县,是亲友年节馈赠的礼品灯。(洛报融媒记者 曾宪平 通讯员 王小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