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申遗之含嘉仓:天下第一粮仓“沉睡”千年露真容 - 文博资讯 - 洛阳市文物局 湘乡市文物管理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TOP

洛阳申遗之含嘉仓:天下第一粮仓“沉睡”千年露真容
发布时间:2013-07-01 10:21:13   浏览次数:677   文字大小:【
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上世纪70年代,含嘉仓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从此,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再停留在“天下第一粮仓”的概念化符号上。作为此次入选大运河申遗的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也成为国内众多学者纷至沓来、追古溯源的文物圣地。  

含嘉仓刻铭砖 洛阳市文物局供图

含嘉仓现状

  
  大河网讯 (信息采集:徐阳光)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上世纪70年代,含嘉仓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从此,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再停留在“天下第一粮仓”的概念化符号上。作为此次入选大运河申遗的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也成为国内众多学者纷至沓来、追古溯源的文物圣地。

  编者按

  古都洛阳,再次迎来世界瞩目。

  盛夏时节,中国2014年两项重要申遗项目——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将正式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现场评估考察。洛阳,成为中国唯一同时参与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的城市。

  一条大河一条路,水陆交融洛阳城。此番“打包”申遗,盖因洛阳位居大运河开凿中心,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数年来,洛阳一刻不敢懈怠,从政府到民间,众志成城,积攒能量,以期接受世界检阅与评判。

  今天起,大河报倾力推出“申遗大考”系列报道。9路记者兵分河洛,带您“穿越”历史时空,领略洛阳含嘉仓、回洛仓、隋唐洛阳城定鼎门、汉魏洛阳故城内城以及新安汉函谷关等5处“圈定”的遗址点人文风情;为您追溯洛阳申遗之路历经的波折与奇妙。

  我们期待,洛阳顺利通过“申遗大考”,拿到高分。

  【一座粮仓】

  全国近一半粮食储存于此

  临近中午,阳光略显浓烈。古仓街上,聊天的老人收起凳子准备回家给孙子做饭,小区楼下,买菜回来的女主人们讨论着各种碎碎念念的话题,他们的生活和这个城市里的人们一样,平常而平淡。但“含嘉仓”这三个字,或多或少成为这里的居民区别于其他人的“标签”。

  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的张东平就和含嘉仓有过交集,张东平今年55岁,含嘉仓发掘出来的时候他才十五六岁,正是一个对“出土文物”、“考古发现”颇有几分神秘色彩的事情感兴趣的年纪。窖仓“很深”、粮食“很多”,这些朴素的描述是他深刻印象的佐证,当时的含嘉仓也满足了一个少年对文物、考古的幻想。张东平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平日里和伙伴玩耍的地方竟隐藏着一座“天下第一粮仓”。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副研究员王炬介绍,据勘察,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城规模之大,储粮之丰富。”他说。据有关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主要大型粮仓的储粮总数为12656620石,含嘉仓就有5833400石,占了将近1/2。

  【一块铭砖】

  时隔千年的“身份”证明

  文物被发现都有一个机缘,含嘉仓也不例外。

  上世纪70年代,洛阳车辆段进行基础建设,施工中,工人们挖出了一个圆形窖口形状的古迹,他们立即向洛阳市文化局和洛阳博物馆汇报,中央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拨专款对含嘉仓遗址进行重点考古发掘。当时,在洛阳博物馆工作的余扶危参与了整个发掘过程。

  余扶危今年73岁,提起当时的情景,他依然历历在目:“现场发现了粮食、席子、糠,加上发掘出来的圆形的窖口,我们当时就确定这里就是一个粮仓。”余扶危和同事们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这里会不会就是有“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含嘉仓?

  “文献虽然对含嘉仓有记载,但所给笔墨不多,关于含嘉仓的具体位置,只知是在洛阳隋唐城东城以北,而发掘的位置恰恰在这个区域。”余扶危说,猜测虽然有其合理性,但缺乏“板上钉钉”的佐证。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余扶危和同事在19号仓窖底部发现了一块长32.5厘米,厚6.5厘米的铭砖,正是这块铭砖证实了余扶危和同事们的猜想。

  “铭砖的前三个字就是‘含嘉仓’,看到这三个字,我和同事们心情激动极了——这里果真是含嘉仓!”除证实了含嘉仓的“身份”,这块铭砖还记录了出土仓窖的位置、储量重量、存入日期,仓吏姓名等信息。余扶危说,从铭砖记录的内容来看,当时粮食的储存已经制度化、科学化。

  确认含嘉仓存在的铭砖如今就在洛阳博物馆“运河中枢——大运河与洛阳”的展厅内,它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一个决策】

  李世民“设计”的含嘉仓

  历史的魅力在于其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治者一时的个人喜好和评判可能影响至千秋万代,含嘉仓的选址就印证了这一点。

  含嘉仓位于隋唐城内,这样的选址,和回洛仓不无关系。回洛仓建于隋朝,位于城外。隋末,天下大乱,李密夺取回洛仓,隋统治者积累了十一年的粮食拱手“让”于李密,洛阳城一时陷入无粮境地。“手握”粮草的李密底气大增,更让隋统治者恐惧的是,粮食成为瓦岗军吸附民心的资本,大量饥民和缺粮的义军纷纷投奔瓦岗军,瓦岗军一时羽翼丰满。

  虽然后来因为多种因素,瓦岗军起义没能成功,但李密抢占粮草的成功战略,却成为另一个有心人的“教训范本”,这个人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看到了粮仓在城外的弊端,他决定在洛阳城内建立粮仓,以免外敌入侵,重蹈当年隋统治者覆辙。这个被李世民精心“设计”地理位置的粮仓就是含嘉仓,含嘉仓不仅供应洛阳城里的粮食,还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后来,它逐渐取代当时最大的粮仓——洛口仓,成为天下第一大粮仓。

  【一个时代】

  大粮仓折射出“大唐盛世”

  据记载,唐初的皇帝在关中饥荒的年代,率文武百官就食洛阳,得雅号“逐粮天子”。含嘉仓的兴盛,无疑为皇帝解除了这个“雅号”,有了含嘉仓,每逢关中缺粮,朝廷可从容调拨。

  “民以食为天,粮食关系国家生死存亡,是国之大事,粮仓储量的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安定、国泰民安。同时,对于考古而言,粮仓也折射了当时的军事信息,漕运情况,建筑、防潮技艺、粮食管理制度等等。”余扶危说,含嘉仓充沛的储粮量是大唐盛世的一个证明。

  “舟车所会”、“日夕流衍”大运河漕运粮食的盛大场面已经远去,一千多年后,含嘉仓附近的居民照样过着柴米油盐、稀松平常的日子,仿佛当年的盛况不曾存在,好像日日在身边的含嘉仓也不曾在他们的生活中留下痕迹,但是这里,就连一个小小的土杂店也以“古仓”命名,每当外人问起,这里的居民还会自豪地说:“我们和‘天下第一粮仓’做邻居。”这样的场景像极了相守了一辈子的老伴儿,平平淡淡,但跟外人提起,语气、表情中又有着难掩的骄傲。所谓平凡,恰是守候中潜移默化的感情;所谓骄傲,正是平凡感情的迸发,这应该就是守在文物身边的人们的心态吧,有着这样心态的,不只是古仓街上的居民,十三朝古都洛阳城里的人们大抵也是如此吧!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老建筑,城市文脉的意向表达 下一篇中国(孟津)黄河祈福大典举行

相关栏目

洛阳市文物局简介
       洛阳市文物局负责管理全市文物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出境、宣传工作;负责申报、审批全市境内的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全市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文物商店的审批和文物鉴定机构的设立、撤销的申报等工作。

最新文章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32号 邮编:471000 Address:LuoYang KaiYuan Road 232 Post code:471000 值班电话(Tel):0379-65156380 传真(Fax):0379-65156373 咨询电话:0379-65156380 E-mail:wwjbgs@163.com 洛阳市文物局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3020号-1 网站维护:洛阳市文物局信息中心   

咨询
投诉

0379-6515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