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坡村:时光雕刻的古雅之美 - 文博资讯 - 洛阳市文物局 湘乡市文物管理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TOP

卫坡村:时光雕刻的古雅之美
发布时间:2013-09-12 19:45:00   浏览次数:1432   文字大小:【
近日,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公布,洛阳有17个村落榜上有名。这17个村落或建筑风格独特,或文化内涵深厚,均有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忆。记者将带您一一探访它们的“前世今生”。


修缮后的古民居



古宅重修



悬挂“望重折冲”匾额的院落



“望重折冲”匾额



随处可见的木雕


  洛阳网讯(信息采集:徐阳光)近日,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公布,洛阳有17个村落榜上有名。这17个村落或建筑风格独特,或文化内涵深厚,均有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忆。记者将带您一一探访它们的“前世今生”。

  卫坡村位于孟津县朝阳镇,因卫氏家族聚居而得名。

  清顺治年间,卫氏先祖初迁此地,“一担两筐,人不过十口”,数代之后,渐成一方望族,开始精心营建私宅。如今的卫坡村古民居尚存16座200余间,均建于清代卫氏家族兴盛时期,各种木雕、砖雕、石雕等尤为精美。

  前世

  一家两祠堂卫、魏曾不分

  卫坡村,又名卫家坡,是卫氏家族聚居之地。它地处孟津县朝阳镇西南部,距洛阳市区只有数公里。由于交通便利,名气又大,卫坡村古民居早早就受到了世人的关注。

  “这些年,到这儿来看古民居的人多了,给我留的名片就有一沓子。”74岁的卫兆丰说。他是卫坡村古民居的一部活字典,对村里那些古碑、匾额及家族历史十分熟悉。

  据卫坡村《卫氏家谱》记载,卫氏祖居山西阳城,明洪武年间避乱迁居河南济源。清顺治年间,卫氏第七世天禄由轵城镇迁至洛阳,遂成卫坡村的卫氏始祖。

  卫天禄初来时,“一担两筐,人不过十口”,住在村西沟半腰的3孔土窑里,背靠邙岭,面向小河。经过数代打拼,到清嘉庆年间,卫氏已家道殷实、人丁兴旺,有土地3万余亩,成为中州望族。

  “整个清代,卫氏家族出仕者有近百人,最高是四品的五城兵马司。七品以上官员有26位,还出过4位诰命夫人。”卫兆丰说,到咸丰年间,卫氏家族逐渐衰落下来。村里现存的古建筑,均建于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家族兴盛时期,距今已200多年。

  令人奇怪的是,在《卫氏家谱》及古碑、匾额中,所涉人名多姓“魏”而非“卫”,这是怎么回事?

  “魏、卫不分,由来已久,这里有个缘故。”卫兆丰解释说,到卫天禄的孙子辈时,卫家开始发达。当时,洛阳知县魏襄与卫家书信往来时,误将卫写作魏。由于魏、卫同音,卫家坡又在北魏孝文帝陵墓附近,且是魏紫牡丹发祥地,卫氏族人便未加更正。后来,无论官场往来还是朝廷诰封等,便都用了“魏”字。

  清光绪年间,卫家人曾决心恢复卫姓,但魏、卫仍混用。最初的魏氏祠堂建在路北,复卫之后,他们又在路南建了一座卫氏祠堂,南北两祠同时供奉,成为一种奇特的现象。

  “身份证用魏,户口簿用卫,孩子们上学都不方便。”卫兆丰说,村里为此强烈要求复卫,20世纪末,村名终于确定为卫坡村,人们身份证上的“魏”也统一成了“卫”。不过,村边那座2006年立的河南省文物保护标志碑上,仍是“魏家坡古民居”。

  今生

  修旧仍如旧

  古宅幽且美

  十年前,一场秋雨过后,卫坡村古民居风雨飘摇,亟待保护,记者曾为此专门到村里采访。“当时你们给我的名片,我现在还保留着,都泛黄了。”卫兆丰说。

  如今,卫坡村古民居正进行开发保护,开发管委会主任就是卫兆丰。“两条街上的16座200多间古民居,一部分已着手修复,原则是修旧如旧,保持原貌。”他说。

  在古民居东头的北祠里,放着两具棺木,是一年前建村民安居房时挖出来的。“这是一对父子,骸骨已重埋地下。”卫兆丰说。虽距今已200多年,但父棺上的小字“敕封武略骑尉魏公……之灵柩”等仍清晰可见。

  武略骑尉是清代武官名,正六品。卫坡村的卫氏家族中,当年出了不少武官。如街北从东数第二座古宅,院内花木扶疏,清幽雅致,正屋门上悬着“望重折冲”木匾,落款为“守御所千总魏尚卿立”。“这是同邑进士张玉麒送魏尚卿的。折冲也是武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团长或营长。”卫兆丰说。

  卫坡村古民居多为三进、五进的深宅大院,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等极其精美,即使堆在角落里的破旧木门,上面也有雕花令人眼前一亮。主人的经济实力和审美意趣,由此可见一斑。

  “你看这家门楣上的匾额,‘卤园翰墨林’,有意思吧?卤为蠢笨之意,看似自谦,实则自负。还有一家是‘谈笑有鸿儒’,下句不用说,谁都知道。”卫兆丰说。也有直白的,比如一座正在重修的宅院,门上刻着“祝三多”,“三多”的意思很简单:财多福多子孙多。

  北祠前有一座教思碑,是1940年人们为卫作霖所立的,他一生教书,是卫家最后一名秀才。街东边有一棵老槐树,已在这里站了450多年,为人们遮风挡雨……卫坡村的美“内外兼修”,透着古雅,是时光雕刻出来的,需要我们慢慢去体会。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确认128处古沉船遗址 中国加强南.. 下一篇洛阳市群众艺术馆昨日正式改名为..

相关栏目

洛阳市文物局简介
       洛阳市文物局负责管理全市文物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出境、宣传工作;负责申报、审批全市境内的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全市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文物商店的审批和文物鉴定机构的设立、撤销的申报等工作。

最新文章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32号 邮编:471000 Address:LuoYang KaiYuan Road 232 Post code:471000 值班电话(Tel):0379-65156380 传真(Fax):0379-65156373 咨询电话:0379-65156380 E-mail:wwjbgs@163.com 洛阳市文物局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3020号-1 网站维护:洛阳市文物局信息中心   

咨询
投诉

0379-6515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