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古城消失之谜:当地人并未经历血雨腥风? - 文博资讯 - 洛阳市文物局 湘乡市文物管理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TOP

尼雅古城消失之谜:当地人并未经历血雨腥风?
发布时间:2013-09-15 17:45:43   浏览次数:698   文字大小:【

  尼雅古城遗址(资料图)

  齐东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时期考古、历史、文物、美术教学与研究。

  人民网讯(信息采集:徐阳光)据目前对尼雅遗址范围内的考察,我们十分遗憾也十分高兴地得知,这里没有唐代遗物,因为这将对过去一个传统说法,即尼雅就是“尼壤城”提出疑义。

  塔里木盆地南部古今地名有很大的改变,即使名字相同或相似也未必是同一个地点。如古代于阗即今和田,而于阗(田)的地名仍保存,位于和田以东。古鄯善为今若羌,而今鄯善则在吐鲁番。还有许多古代地名今天已经不用,但对寻找古代遗址十分重要,也容易发生误解。

  唐代文献中有“媲摩川”或“媲摩城”,即今克里雅绿州,由此向东约二百里,是今天的尼雅河流域。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媲摩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尼雅遗址就是唐代的尼壤城,这是根据文献记录推断而出的,由于言之有据,颇使人们信服。

  尼雅遗址就是唐代的尼壤城都是大学者的结论,我原来深信不疑。但是,从尼雅考察的情况看,这几乎定论的说法未必正确。尼雅考察中我格外注意唐代遗物,不过令我失望的是,竟然连一件也未发现,同行的其他考古队员也是如此,查寻以往的调查发现,也未见唐代遗物。

  尼雅出土和采集的文物是大量的,斯坦因当年的收获不说,仅就我们所得,就有很多汉晋铜镜、五铢钱、织物、玻璃残片等,而且毫无疑问属于东汉魏晋时期流行的文物,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晚至唐代。实物雄辩地证明,尼雅遗址的时代在东汉魏晋时期,而且约四五世纪废弃后再无人居住。

  考古发现也提醒了我们对古代文献的重新考察,再读《大唐西域记》,理解也不同了。原来玄奘说的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而今尼雅遗址东西宽约七公里,南北长约二十五公里,远远大于周三四里的尼壤城,完全不符。而且并非“在大泽中”,也见不到“泽地热湿”、“芦草荒茂”的痕迹。如果严谨精细的玄奘所说“媲摩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的记录无误,那也只能在其他地方寻找了,尼雅河流域广大,尚未找到的遗址很多。

  作为尼雅考察的参与者,我不想回避尼雅为什么突然消失了这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尼雅人为何离去匆忙?我怀疑尼雅消失源于战争的假说。遗址的种种迹象表明,人们撤离时很从容。房屋内遗物不多,除了破碎的陶器,珍贵和常用的物品被随身带走,无法搬运的笨重家具等原封不动地留下了,根本不像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也不是一家一户的个人行为,而是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全面撤离。

  尼雅家园的废弃,可能主要是自然条件逐渐恶化所致。尼雅人赖以生存的是尼雅河,水源来自昆仑山的皑皑白雪。山上的冰雪就像固体水库一样,冷季把大量的水贮存起来,暖季逐渐融化,补给河流,养育着河流两岸绿洲上的人们。如果某一年或连续几年尼雅河水量减少,末端的人们就无法与大自然抗衡。

  环境的恶化不是突发事件,尼雅人在不断追求更富庶的生活时,必然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沙漠与大山脉间的点点绿洲,断断续续可供垦植的土地极度干燥,必须依靠沟渠灌溉,畜牧业也只能严格地限制在沿河道两边狭窄的草莽地带。绿洲脆弱的生态组合,经不起人们无节制的开发,水源、植被资源的过量使用,逐渐对人的生活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沙漠边缘地区沙丘因风力不断变化位置,从而也使河流不断改道,人类居住环境对自然的依赖性在这里尤为突出。

  虽然不能排除政治形势变化造成尼雅的废弃,但是沙漠绿洲地区的政治形势变化往往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许这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古国兴衰的独特之处。西域古国间的争夺,如有一方行政管理系统遭到破坏甚至崩溃,水利灌溉系统也将无人管理,像这样依赖一条不时改道、流量不大的水源为生的特殊地区,一旦缺乏对水利系统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时,很快就会失控,不再是生存的乐土。

  尼雅消失之谜,绝不亚于数学中“哥德巴赫猜想”,它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复杂、严密的科学论证,才能逐渐逼进真实,最终的结论却恐怕永远也做不出来。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世界最长藏文书法长卷在西藏博物.. 下一篇修旧为何不如旧——泉州开元寺整..

相关栏目

洛阳市文物局简介
       洛阳市文物局负责管理全市文物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出境、宣传工作;负责申报、审批全市境内的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全市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文物商店的审批和文物鉴定机构的设立、撤销的申报等工作。

最新文章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32号 邮编:471000 Address:LuoYang KaiYuan Road 232 Post code:471000 值班电话(Tel):0379-65156380 传真(Fax):0379-65156373 咨询电话:0379-65156380 E-mail:wwjbgs@163.com 洛阳市文物局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3020号-1 网站维护:洛阳市文物局信息中心   

咨询
投诉

0379-6515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