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墓专题纪录片播出下集 揭秘二号墓墓主为萧后 - 文博资讯 - 洛阳市文物局 湘乡市文物管理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TOP

隋炀帝墓专题纪录片播出下集 揭秘二号墓墓主为萧后
发布时间:2013-12-14 11:44:24   浏览次数:644   文字大小:【


    核心提示

    扬州网讯(信息采集:徐阳光)前晚央视《探索·发现》首播纪录片《隋炀帝墓:争论与真相》上集,隋炀帝墓再度引起市民的关注,隋炀帝的夫人萧后的墓是怎么考证出来的?她又有着怎样传奇呢?昨晚,在纪录片《隋炀帝墓:争论与真相》下集里,专家学者继续破解各种扑朔迷离的猜测,也为证实一号墓的主人是隋炀帝提供了更多的佐证。

    【揭秘】

    萧后墓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

    玉璋、编钟编磬、凤冠等特殊陪葬品

    扬州曹庄隋唐一号墓中出土了墓志,志文中有“随故炀帝墓志”等文字,墓中还出土了一批高等级的陪葬品,如皇家级别的蹀躞金玉腰带、宫廷用鎏金铜铺首等,经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团鉴定,一号墓墓主正是隋炀帝杨广。

    8月20日,考古队员们完成了二号墓第一层土层下文物的清理,发掘出陶器陶俑木漆器等100多件,部分器物可以看到有彩绘;瓷器有青釉辟雍砚1件,造型精美;特别是8月30日一件铜编钟的出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后来经过深入挖掘,二号墓共出土铜编钟一套16件、铜编磬一套20件。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发掘领队束家平表示,出土的这套铜编钟,《隋书·乐志》有明确记载,编钟编磬是宫廷的用乐,而且《隋书·乐志》中记载就是铜编钟16件,上下各8件,也符合文献记载。

    编钟编磬是宫廷用的乐器,这至少说明二号墓的墓主身份很尊贵。9月15日,一块白玉又从土中露了出来,经过清理,一整块缺了一角的长方形白玉出现。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块有着特殊意义的陪葬品,学名应该叫玉璋。束家平解释,根据《周礼·考工记》,玉璋是古代天子出外巡游时祭祀山川用的,那也是高等级身份的象征。

    除了标志墓主高等级身份的编钟编磬和玉璋,考古人员在二号墓中还发现了至今散发光芒的凤冠,凤冠上面插有琉璃珠,有鎏金的花钿、铜钗,可以肯定的是二号墓的主人不仅尊贵,还是一位女性。

    如何根据尸骨鉴定年龄性别?

    测遗骨长度和纤细,看牙齿特征

    让人遗憾的是,墓中没有发现带有文字信息的文物。9月28日,当二号墓清理到第三层时,一副较为完整的尸骨浮出土层。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经过实地测量,得出了该尸骨属于一位身高约1.5米、年龄大于56岁的老年女性。

    根据尸骨怎么鉴定出墓主人的身高和年龄?参与鉴定的南京大学历史系体质人类学专家张敬雷称:“我们可以找一根长骨去测一下它的最大值,做一个身高的推算。现在看来这几根骨头保存得都不是很好。从整个肢骨的长度和纤细程度上看,女性特征也是比较强的。”据介绍,这具尸骨的右侧尺骨最大长为21.80cm,右侧的掌骨处摆放的是手指骨,而且有倒置。从整个的小臂和手部特征看,有一个不在解剖学位置上的扰动,此外,骨盆缺失。

    从人类学来讲,鉴定性别和年龄最好的样本材料就是骨盆,其次就是颅骨。张敬雷称:“在颅骨上判断性别特征的点有很多。但是这具尸骨的颅骨保存不是很理想,很多部分已经消失掉了,比如说顶骨,比如说枕骨,现在只剩下颞骨,这个是什么地方,就是我们耳朵这个位置。耳朵这个位置有一个部位,我们叫乳突,这个部位我们可以作为性别鉴定的一个参考,男性的粗壮一些,比较发达,女性发育要弱一些。女性的乳突可能会像豌豆一样大小。萧后这个部位,就是比较弱的,归属到女性特征里面。” 

    专家给二号墓女性的年龄定为大于56岁,很多人认为这个结论似乎有些模糊。据专家介绍,按照人类学的年龄分期,36岁到55岁是中年,56岁以上在考古学上就是老年个体。通过尸骨,更细致的墓主年龄已经推算不出来了。

    牙齿也是鉴定年龄的重要线索,张敬雷举例说:“牙齿最好是用臼齿去判断,现在这颗牙齿是上颌右侧侧门齿,只能作为参考了,这颗牙齿上可以看到有龋齿,这是近中部,齿颈处有中龋;还有一颗牙齿仅剩齿根,齿冠部全部磨耗,磨耗比较重,是老年性特征。”

    曹庄一号墓中出土了两颗牙齿,虽然除此之外尸体的其他部分荡然无存,但体质人类学家却据此准确判断出这两颗牙属于一个50岁左右的人。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张敬雷解释:“牙齿磨耗分六级,隋炀帝的牙齿在我们鉴定里面就是四级。四级的标准是什么,就是齿质点暴露,连成一片,但是没有全部暴露,这个级别是卡得很准的。因此,按人类学的标准,隋炀帝的齿龄是在五十岁左右,是没有问题的。”

    【疑问】

    萧后经历了哪些传奇故事?

    “灰姑娘”与杨广维持了36年的婚姻

    今年10月初,二号墓被彻底清理出来,发现它和旁边的隋炀帝墓有些不一样——二号墓是一座腰鼓形的砖室墓,墓底铺着五彩砖,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墓葬通长12.64米,宽5.9米,残高1.6米。墓室东、西、北壁各有3个小壁龛;甬道两侧各有1个小耳室。考古人员从二号墓发现了玉器、铜器、铁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余件(套)精美的随葬品。当然二号墓最重要的发现是一副保存较为完好的人体骨架。根据存留尸骨,只能断定她是大于56岁的老年妇女。

    纤细的肋骨、1米5的矮小身材,这和多处文献记载的萧后生于南方、温婉端庄,也有些一致。史料中对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女子相关记载并不是很多,对隋炀帝有深入研究的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胡戟称:“萧后是南朝皇家的女子,当时是二月份出生的。南方有一个风俗,二月份生的孩子是养不活的,于是就给她一个亲戚去养,这个亲戚死了以后又给她舅舅养,放在舅舅家里,不敢在宫里边养她。她舅舅是很贫穷的一个人,她就在一个贫苦的环境中长大,当时隋文帝要和南方有比较密切关系的时候,就决定娶他们皇家的一个女子给杨广做媳妇,最后选中了后来成为妃子的萧后。”

    根据考证,萧后与杨广成婚时,年纪约为16岁,18岁时生下长子杨昭,与杨广维持了36年的婚姻。在隋炀帝被杀之后,叛将宇文化及带着萧皇后和一众嫔妃向北,到了聊城一带,又被一支农民起义军窦建德所败。胡戟认为:“隋朝和突厥的关系很好,突厥发现萧太后流落在外面的时候,他就跟窦建德要人。窦建德也不敢得罪突厥,就把她送到突厥了。”就这样,萧后在突厥呆了12年。

    因为唐太宗和萧后家有亲戚关系,经过一番颠沛流离以后,到了唐太宗的时候,贞观四年,萧后被接回长安,接回长安的时候她已经60多岁了,开始过上平静的生活,一直到寿终正寝。

    萧后是怎么与隋炀帝合葬的?

    二号墓的建造晚于一号墓

    根据史料记载,贞观21年,萧后81岁寿终正寝,唐太宗很快发布诏书,恢复其后位,仍然封他为皇后。派出三品官护葬,给她备了一整套的随葬礼仪用品,护送她来到扬州跟隋炀帝合葬。

    在考古现场,细心的人会发现两座墓四周的土层并不一样,束家平解释,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确定了两个墓的早晚关系,现存的这个土墩是和一号墓同时堆造的,也就是说,这个土墩是为二号墓造的。二号墓建设的时候是破开土墩,后来建造的。

    经过测量,这片包围着两座墓葬的深黄色土墩,长49米,宽48米,大致是一个方形的台子。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强调,“一号墓就在这个方形台子中间,最后它应该是有封土的。一号墓埋葬了20多年以后,萧后下葬,把这个墓葬的封土挖开以后,又挖了一个坑埋下去了,就把他们两个合葬在一起了。这就是整个墓葬营造的一个过程。”束家平也称:“一号墓建造好了之后,二号墓打开了这个土墩,从我们考古学的证据来说,就是二号墓是晚于一号墓的。这跟文献的记载又是完全吻合的。”

    文献记载,萧后死于贞观21年,即公元647年,此时距离公元618年隋炀帝被弑,时间已经过去了29年。通过复原两座墓葬营造过程,埋葬的前后顺序一目了然,这实际上反映出这两个墓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出土文物结合土层的分析,二号墓的建造是在破开一号墓的封土堆后特意建造成的,一个封土堆内两个墓穴的形式、能够与隋炀帝合葬,又符合前面一系列特定条件的,有且仅有萧后一人。

    墓志上“贞观元年”是咋回事?

    或印证了贞观元年改葬的可能

    此次隋炀帝和萧后合葬墓的发现,也使人们对一个历史问题有了新发现。隋炀帝与萧后墓中出土的高等级陪葬物,正是大唐皇帝李渊和李世民安排放入的,这反映了唐王朝对隋炀帝这位前朝皇帝的看法,以及他们之间超越成王败寇的亲情联系。

    因为墓志上出现了“贞观元年”的字样,而目前文献中并没有找到隋炀帝改葬与这个时间点有关的事情,这到底怎么回事?那个时候发生了怎样的事情?扬州文物专家顾风称:“实际上‘江南七平’是武德七年,改葬隋炀帝是‘江南七平’之后。至于说马上改葬还是什么时候改葬,我觉得墓志上出现了‘贞观元年’印证了贞观元年改葬的可能。贞观元年改葬隋炀帝以后,又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贞观二年,唐太宗有一次跟大臣谈话,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君可以不君,臣不能不臣,谈到了对于发生江都政变这一批人的处理。同年,他下诏把还健在的领头发动政变的一 个军官流放到南方。紧接着又把另外还健在的一批人,全部下诏把他们从各自的岗位免职流放。”

    束家平表示,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已经最大限度来提取信息,把我们能够收集到的信息都记录下来。”在后期对考古发掘资料以及对文物的整理、研究、保护中,考古人员也期待着有一些新的信息出现,破解更多的疑团。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顺德新博物馆于2013年12月27日免.. 下一篇泉州完成可移动文物普查摸底 居民..

相关栏目

洛阳市文物局简介
       洛阳市文物局负责管理全市文物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出境、宣传工作;负责申报、审批全市境内的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全市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文物商店的审批和文物鉴定机构的设立、撤销的申报等工作。

最新文章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32号 邮编:471000 Address:LuoYang KaiYuan Road 232 Post code:471000 值班电话(Tel):0379-65156380 传真(Fax):0379-65156373 咨询电话:0379-65156380 E-mail:wwjbgs@163.com 洛阳市文物局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3020号-1 网站维护:洛阳市文物局信息中心   

咨询
投诉

0379-6515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