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发布《中国文学通史》等第四批重大科研成果 - 文博资讯 - 洛阳市文物局 湘乡市文物管理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TOP

社科院发布《中国文学通史》等第四批重大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13-12-28 11:09:14   浏览次数:533   文字大小:【

发布会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信息采集:徐阳光)中国社科院2013年12月27日在京发布第四批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这批科研成果是:《中国文学通史》(12卷本)、《东方哲学史》(5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一卷)、《新疆温泉阿敦乔鲁早期青铜时代遗址与墓地考古发掘收获与意义》。

 
 

    一、《中国文学通史》(12卷本)首次贯通古今

    专家介绍,《中国文学通史》(12卷本)由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张炯、邓绍基、郎樱任总主编,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及有关单位支持下,组织100多位专家学者历时15年完成的集体科研成果。《中国文学通史》首次贯通古今,将历代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学都纳入编写的视野,包括当代56个民族的文学和台港澳地区的文学,并论述了各民族各地区文学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还首次将古今各种文体,包括古代神话、歌谣、史诗、故事、历史纪事、小说、散文、戏曲、弹词和当今的童话、小品、随笔、杂文、科幻小说、电影文学以及历代文学理论纳入通史书写。全书资料丰富详实,文风典雅而晓达,语言追求准确、鲜明、生动,兼顾科学性与审美性,是一部比较完全和系统的中国文学通史着作。

    二、《东方哲学史》(5卷本)填补学术空白

    专家介绍,《东方哲学史》(5卷本)由徐远和、李苏平、周贵华、孙晶担任主编,全国有近40位东方哲学学者参与研究,历时10年完成。该成果分为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五卷,近300万字。作为世界东方哲学研究史上的第一套专着,《东方哲学史(5卷本)》的问世,代表了世界东方哲学研究的拓荒性质的重大突破,填补了世界东方哲学史研究的一大空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思想意义。

    《东方哲学史》系统完整地反映了整个东方文化区域从古至今近五千年的哲学发展史,展现了东方哲学发展的完整历史画卷。在内容上,突破了以往东方哲学研究的国别叙述模式,统一地划分出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五大时期;在空间上,覆盖了南亚、东亚、西亚北非三区域;在文化上,凸显了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伊斯兰文化三系统,形成了国别与文化圈相结合为线索的新的哲学史研究路径与研究模式。以三大文化区域的哲学发展为核心,既注意到各大区域哲学自身的特色,又兼顾了彼此间相互碰撞、交融而共同发展的规律,具有鲜明的特色与重要的创新价值。这部着作的诞生,体现中国的东方哲学整体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奠定了世界东方哲学整体研究的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一卷)前所未有

    专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1-3卷)编纂历经数十年,经我国各方面专家学者和制图专家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在中央领导的关怀支持下,终于取得重大进展:第一卷正式出版;第二三卷编稿工作基本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是1981年国家决定编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图集》五种中的一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1982年2月编委会成立,张友渔任编委会主任,谭其骧、夏鼐、侯仁之、史念海、翁独健任编委会副主任;谭其骧任总编纂,具体主持图集编绘工作。1991年谭其骧病重,经编委会同意,于1992年1月由林甘泉、邹逸麟、高德组成总编纂助理三人小组,代行总编纂职权。同年,张友渔、谭其骧逝世。汝信曾短期署理编委会主任工作,旋由王忍之任编委会主任。中国社科院历史、近代史、考古、民族、宗教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军事博物馆及其他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参加编稿工作,三十余位制图设计专家参加制图工作。这是一项跨学科协作的大型科研项目,也是一项多门类合作的大型系统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全图集按地理要素分为20个图组,实际上20个图组,以各图组完成时间的先后分册出版。编入第一册的为民族,人口,都市分布,城市遗址与布局,气候,自然灾害等6个图组;编入第二册的为史前遗址,远古传说时代事迹,夏、商、西周遗迹,疆域政区,文化,宗教,古代战争,近代战争等7个图组;编入第三册的为地貌(江、河、湖、海岸线),沙漠,植被,动物,农牧,工矿,交通(包括对外交通)等7个图组。全图集共约1300余幅历史地图。图集工作的艰巨复杂及在学科建设上具有开创意义:内容之丰富、篇幅之浩繁,编稿制图人员之众多,前所未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着作。它不仅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帮助读者从广阔的地理环境的角度了解中国各方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也从长时段的历史角度认识中华民族所处地理环境的形成背景。它更是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国情的直观教材,也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决策的参考资料。

    四、《新疆温泉阿敦乔鲁早期青铜时代遗址与墓地考古发掘收获与意义》迄今为止的发现

    专家介绍,阿敦乔鲁遗址及墓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城西约43公里处的阿拉套山南麓浅山地带,遗址居北,墓葬偏南,两者相距约1.8公里。

    阿敦乔鲁墓地于1988年被发现,199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阿敦乔鲁项目组的田野工作自2010年开始,并于当年完成了田野调查与部分测绘工作;2011年开始试掘。2012年和2013年的6月至9月,对该遗址和墓地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工作,两个年度的工作,合计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共发掘了四座位置相互连属的大房址(建筑遗迹),编号F1-F3,以及F7;以及14座石板墓葬(依墓葬编号统计)。获得了包括陶器、石器以及铜器小件和包金铜耳环、石人以及完整的人骨骼等一批珍贵遗物。

    专家指出,新疆温泉阿敦乔鲁早期青铜时代遗址与墓地考古意义重大。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是近年来新疆发现的非常重要的早期青铜时代的遗存,截至目前为止,通过对居址和墓葬采样(木炭)测定的有效年代数据已达六个,集中在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之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新疆天山北麓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

    阿敦乔鲁考古工作的意义还在于,首次在新疆确认了相互关联的早期青铜时代的遗址和墓地,在方圆近7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浅山丘陵地带,分布着大量的居址和墓葬,阿敦乔鲁居址与墓地(石板墓)的建筑形式、石材所表现出的高度相似性以及出土的夹砂灰陶的陶器、青铜锥等无论从质地还是形制都表现出了较多的相同点,显示出两类遗存具有共时性的时空分布,为探讨该区域古代社会结构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阿敦乔鲁居址与墓地为揭示出西天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具体面貌提供了一批全新的、重要的材料。根据2013年的调查,在博尔塔拉河与鄂托克赛河的中下游,都有同类的遗迹分布。甚至在2013年的调查中,还发现了遥相对应的具有军事性质的“观察哨所”的遗址。这批考古材料所展现的文化特征,将极大地推进新疆青铜时代聚落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阿敦乔鲁遗址与墓葬的规模以及出土的陶器、包金铜耳环以及石人等遗物,与伊犁河流域的青铜时期墓葬以及阿拉套山(天山山脉)以北、今哈萨克斯坦七河流域等地曾发现的相同类型的遗迹相比显示出了时代早、等级高的特点,显示了该遗存在亚欧草原的青铜文化中的重要位置。阿敦乔鲁居址F1的面积近400平方米,是此类遗存中最大的房址。

    阿敦乔鲁的石板墓是新疆地区以往所未见的墓葬类型,葬式则包括了一次葬(侧身曲肢)、迁葬和火葬等形式。墓葬出土的人骨显示出了明确的欧罗巴人种的体质特征,显示了古代欧洲人在西天山地区的活动轨迹,为探讨公元前两千年前西天山地区欧罗巴人群状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探索新疆地区早期青铜时代的文化内涵及与亚欧草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和实物资料。

    2013年发现的大麦颗粒以及马骨等古代动、植物遗存,对厘清古代中国大麦的传播路线,尤其是中国古代家马的来源提供最新的材料,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阿敦乔鲁的一系列考古工作日益引起国际、国内学术界的重视。2012年的田野工作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六大发现之一,并获得了国家文物局2012年十大发现的荣誉。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吉林和龙渤海中京入选国家考古遗.. 下一篇美国两大报各推两个整版报道隋炀..

相关栏目

洛阳市文物局简介
       洛阳市文物局负责管理全市文物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出境、宣传工作;负责申报、审批全市境内的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全市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文物商店的审批和文物鉴定机构的设立、撤销的申报等工作。

最新文章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32号 邮编:471000 Address:LuoYang KaiYuan Road 232 Post code:471000 值班电话(Tel):0379-65156380 传真(Fax):0379-65156373 咨询电话:0379-65156380 E-mail:wwjbgs@163.com 洛阳市文物局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3020号-1 网站维护:洛阳市文物局信息中心   

咨询
投诉

0379-6515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