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水下发现疑似一战时期巡洋舰 遗存线索6处 - 文博资讯 - 洛阳市文物局 湘乡市文物管理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TOP

青岛水下发现疑似一战时期巡洋舰 遗存线索6处
发布时间:2014-01-09 10:22:05   浏览次数:554   文字大小:【
  半岛网讯(信息采集:徐阳光)1月9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共建签约仪式将在青岛举行,作为水下考古重镇的青岛再添“新军”。我国的水下考古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而青岛是国内较早开展水下考古的地区,1989年中澳合作首届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即在青岛市举办。青岛水下除了唐宋明清时期的商船,军事遗存也比较丰富,经过潜水探摸搜索,发现的遗存线索已有6处,包括“一战”时自沉的“ 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 
 
  不为挖宝: 
 
  被盗捞逼出来的水下考古 
 
  世界上的水下考古始于19世纪中叶,我国的水下考古则起步比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青岛是国内最早开展水下考古的地区之一。一想到打捞历史沉船上的文物宝藏,不少人都会觉得很酷。国内着名考古专家刘庆柱曾表示:“考古不是挖宝,水下考古也不是为了打捞沉船上的宝藏,相比船上的瓷器、金银器,对历史疑点的追溯是最重要的。” 
 
  中国海疆有数不清的沉船坟墓,1985年初,英国人米歇尔·哈彻在南海打捞了一艘古沉船,船上满载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1986年,哈彻将这些青花瓷委托给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拍卖行拍卖,3天竞拍结束总成交价达2000万美元。当时国家文物局派出了两位陶瓷专家赶赴荷兰,但高昂的成交价让二人无力举牌,最终黯然归国。这也由此刺痛了国人的神经,为了维护水下文物所承载的感情和尊严,中国考古开始从田野延伸到水下。 
 
  1989年第一期“中澳合作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即在青岛市举办。后来,培训班共举行了六期,其中有三期都在青岛举行。 
 
  多番考证: 
 
  有唐宋明清时期商船遗存 
 
  针对青岛的水下历史遗存,原青岛市博物馆馆长刘元鸣曾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在青岛大学任教10年的一位英国学者,10年间,在青岛的海边捡了10箱200多件瓷器碎片,经考证,这批瓷片都源自宋代、明代,这就证明青岛的海底藏有大批古代瓷器。 
 
  拥有700多公里海岸线和多处优良港湾的青岛,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居民开始出海渔猎和航行。后来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多次来青巡海,并开辟和发展了通往日本的海上航线。唐宋时期,胶州板桥镇(现在的胶州市临近胶州湾地区)成为北方通高丽的重要港口。明清时期,青岛沿海港湾更是发展成为当时区域性的海上贸易中心。 
 
  因此专家推测古代沉没的船只大都属于商船,里面可能保留着大批文物,尤其是瓷器,因为瓷器一直是我国古代主要的出口商品。而在青岛黄岛海域,因为南宋和金曾在这里爆发过大规模海战,因此海底遗留着许多宋代战船和兵器。早在1979年,青岛市博物馆就曾在琅琊台海域附近打捞出部分明代青花瓷器。2002年9月10日到24日,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组成国家水下考古队,重点对薛家岛海域宋金海战遗址和琅琊台海域明代沉船遗址进行水下考古调查。最终在位于鸭岛最南面的一处暗礁以东发现了明代沉船。这条船长约15米,宽约5米,其中有成摞的青花瓷器,初步确定出于明代民窑。 
 
  军事遗存: 
 
  发现“伊丽莎白皇后号”线索 
 
  近年来青岛不断加强对水下遗存的搜索,仅2013年就潜水探摸搜索面积近3000平方米,物理探测面积近24平方公里,共在胶州湾海域、大公岛、小公岛海域发现了沉船遗存线索6处,再综合分析图片和文献资料,初步推测极有可能为一战期间沉没的军舰。其中最有名的是“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这艘战舰以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妻子的名字命名(伊丽莎白皇后就是人们熟知的茜茜公主),全称“凯瑟林·伊丽莎白皇后号”装甲巡洋舰。1890年9月25日在奥匈帝国亚得里亚海的普拉港建成下水,当时算是十分先进的战舰。一战爆发后,它主要协助德国驻军巩固青岛的海上防务。1914年为防止军备资敌,阻塞青岛港口主航道,“伊丽莎白皇后号”打开海底阀门,自沉。日军占领青岛后,曾陆续打捞起沉没在胶州湾内的德国舰船,但未见打捞“伊丽莎白皇后号”的记载。而在目前一发现的沉船遗存线索中,有一处所发现的位置、尺寸及海底保存状态等信息,均与文献记载的“伊丽莎白皇后号”较为相符。 
 
  发现水下静默百年的“伊丽莎白皇后号”,对于这座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城市而言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南海一号’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海上商贸领域的历史,胶州湾海域沉船遗存则是近代军事遗址的代表,它的发现丰富了水下考古沉船遗存的类型,同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水下考古: 
 
  要胆大沉稳会高科技 
 
  青岛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邱玉胜是国家首批水下考古队队员,目前,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册数量只有100人左右 ,其中连续两年下水的不超过 30人,但青岛就有三人。2013年底,相关部门还将青岛市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编制由4名扩展到9名,逐渐开展水下考古人才的梯队建设。 
 
  2011年青岛市博物馆曾举办过一次青岛考古的成果展,包括潜水服、测量仪等专用水下考古设备都在那次展览中亮相。记者采访获悉,在海底考古比在陆地考古艰难很多,它必须面临气象条件、海流速度、水文条件、潜水技术等多种限制,而且很多船体都覆盖着厚厚的淤泥或其他凝结物。水下考古团队不仅要熟练使用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仪、磁力仪等海洋物理探测设备,对遗迹进行测量、绘图、照相、摄像等科学记录,还需具备全密闭潜水探摸的技术素质。 
 
  大多数时候,水下考古队员透过潜水镜,若能看到10米之外的物体,能见度已算很好的了 ;有的水域,没有一丝光线,胆小意志薄弱者根本不敢久留。而且有时探测到的沉船疑点位于青岛港口的主航道水域,每10到15分钟就有一艘货轮经过,下潜船只无法长久停留,水下考古难度很大,完全没有普通人想象中的酷或者是浪漫。 
 
  本栏撰文 记者 王法艳 
 
  青岛水下考古大事记 
 
  1、1989年中澳合作首届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在青岛举办。 
 
  2、2006年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青岛设立“黄渤海水下考古工作站”,协助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发掘、研究黄渤海水下考古工作。 
 
  3、2008年青岛市文物局与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青岛基地正式成立,为青岛乃至山东沿海水下考古打开了全新局面,也为黄渤海海域地方文博系统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及水下考古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4、2010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青岛基地挂牌成立,该基地是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十二五”规划统一部署的三个区域性保护中心之一。 
 
  5、2011年,青岛承办首届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培训班,青岛市共3人参加培训,展开水下考古人才梯队建设。 
 
  6、2012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市蓝色硅谷核心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关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青岛基地建设项目的协议》,基地落户蓝色硅谷核心区,成为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项目之一。 
 
  7、2012年11月,市编办批准成立青岛市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增加5名编制,以加强我市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力量。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国内最大规模沉香文化展举办 故宫.. 下一篇上官婉儿墓志公布 经历堪比武则天

相关栏目

洛阳市文物局简介
       洛阳市文物局负责管理全市文物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出境、宣传工作;负责申报、审批全市境内的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全市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文物商店的审批和文物鉴定机构的设立、撤销的申报等工作。

最新文章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32号 邮编:471000 Address:LuoYang KaiYuan Road 232 Post code:471000 值班电话(Tel):0379-65156380 传真(Fax):0379-65156373 咨询电话:0379-65156380 E-mail:wwjbgs@163.com 洛阳市文物局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3020号-1 网站维护:洛阳市文物局信息中心   

咨询
投诉

0379-6515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