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皿方罍器身移交湖南 预计本月下旬抵湘 - 文博资讯 - 洛阳市文物局 湘乡市文物管理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TOP

国宝皿方罍器身移交湖南 预计本月下旬抵湘
发布时间:2014-06-13 10:16:40   浏览次数:478   文字大小:【


6月12日晚,省博物馆研究员刘彬徽在查看该馆馆藏的青铜器皿方罍器盖,并介绍情况。


  湖南日报讯(信息采集:徐阳光)北京时间6月12日晚上10时(纽约时间6月12日上午10时),皿方罍(léi)器身交接仪式在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举行,这一在异国他乡流落了近百年的国宝器身,正式移交给湖南工作组。
 
  交接仪式大约进行了30分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广播电视台等组成的湖南工作组,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有关负责人出席交接仪式。交接现场,在佳士得拍卖行美洲区总裁马克·波特简短的致辞后,中美双方青铜器专家共同查验器身,并把从湖南带到纽约的3D打印器盖与器身象征性合体。随后,双方代表签署文物移交文书。
 
  佳士得亚洲区艺术主席乔纳森·斯通表示,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佳士得非常高兴促成皿方罍器身回到中国。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在见证交接的过程后,显得尤为激动。他说:“1993年第一次见到皿方罍器身,这么多年了想都不敢想它能回到中国,而今天真的要回来了。感谢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的重视,感谢公私企业和收藏家的支持。我体验到了文化的力量、文化复兴的力量。”
 
  据省博物馆在纽约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保险、运输等各项工作都已准备就绪。交接仪式后,皿方罍器身将正式踏上回归之路。在国际专业的保险公司和运输公司护送下,预计于6月下旬回到湖南,6月26日在长沙举行身盖合体仪式。
 
  皿方罍是商代晚期铸造的盛酒器,器型硕大,被称为“方罍之王”。该器于1919年在湖南桃源被发现,器盖于1956年由湖南省博物馆保存至今,器身流至国外。专家表示,皿方罍有着巨大的文物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意义和价值堪比久负盛名的“四羊方尊”。
 
  即将归来的皿方罍,集魁梧奇伟的身量和动人心魄的纹饰于一身,与另一件出土于湖南的国宝四羊方尊一起,成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期的代表作——
 
 
  纽约时间6月12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晚上10时),皿方罍(léi)器身交接仪式在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举行,在异国他乡流落了近百年的国宝,正式移交给湖南工作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皿方罍发现的经过被逐渐披露,人们对盖身分离的故事充满好奇。该器在湖南出土,是目前所知湖南出土商代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一件,器物来自哪里、在哪里铸造、有何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内涵等,都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课题。
 
  专家介绍,皿方罍盖高28.9厘米、器身高63.6厘米。器盖有“皿天全作父已尊彝”8字铭文,器身有“皿作父已尊彝”6字铭文。该罍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器型硕大,雄浑庄重,雕刻精美,富丽堂皇,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堪称“方罍之王”,是中华灿烂文明和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绝佳见证。
 
  来自中原地区的皿方罍
 
  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青铜器研究专家高至喜分析,从造型、纹饰、铭文风格看,皿方罍完全属于中原殷商青铜文化,很可能是在安阳或其邻近地区铸造的。
 
  这样高大厚重的青铜礼器,又是怎样传到数千里之外的江南的呢?许多学者认为,这类中原类型的商代青铜器,是商人经过多种途径带到湖南地区而保存下来的。
 
  “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证明,这种推断是比较可信的。”高至喜表示,到目前为止,湖南境内出土和收集的商代青铜器已达数百件,除了许多地方类型的青铜器如线条纹斧、大铙、镈等器外,还有相当多的中原类型或受到中原商文化浓重影响的铜器,如鼎、觚、爵、罍、尊、镞等。特别是出土的一批精美绝伦的重器,如四羊方尊、象形尊、鱼纹罍、人面方鼎,以及其他一些商代文化遗址和墓葬的发现,证明商人早在商代前期就已越过长江,到达湖南地区。如石门皂市商代遗址和铸铜遗迹、岳阳铜鼓山遗址、津市商代墓葬等,均出土了有典型殷商文化风格的青铜器。
 
  专家提出,皿方罍的颜色黑亮,是所谓的“黑漆古”,它需要在腐蚀酸的环境中埋藏千年以上才能形成。这与青铜器在中原碱性土壤中所形成的颜色不同,应是中原商朝人南迁时带入湖南的。
 
  铭文、造型、纹饰含义深刻
 
  皿方罍盖、身的铭文有何含义?造型有何玄机?纹饰又传递了什么信息?湖南省青铜器研究专家熊建华对此进行了解读。
 
  对于铭文,熊建华认为,“皿”是器主族氏名,“天全”才是器主名字,“己”是器主先父受祭拜的庙号之名。皿是商周时期的一个很有影响的族姓。1977年陕西陇县韦家庄发现了一件皿氏族人的青铜簋,年代与皿方罍相同。这件簋出土于一座西周贵族的墓中,其主人与皿方罍的主人,显然是同族人。
 
  熊建华表示,皿方罍从功能方面看,是一件祭祀时盛酒的器物,但其造型却本自商代帝王的宗庙。从盖部俯视,可以看到抓手与盖像一个庑殿状顶。抓手与盖均呈四面坡屋顶状,两个屋面四角均饰四个钩状扉棱,类似建筑的柱;天顶部位有一凸起的棱,表示的是“横梁”或屋顶的脊。盖主体部位的四面坡大屋顶,除了四角的扉棱,还在每面坡的中部饰凸起的扉棱,似表示建筑有廊,扉棱即廊柱。与器盖相对应,器身方形、有8道凸起的扉棱,与盖(屋顶)也可对应。
 
  可佐证这种说法的材料,还有着名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偶方彝。不少学者认为,该彝就仿自商王都的宫殿建筑。考古学家在殷墟发现了商代宗庙建筑基址,其中一个可能是商代帝王武丁的祀庙,有考古学家根据考古发现复原出来的建筑形状,就类似皿方罍盖。
 
  从纹饰看,器盖朝上的面,分别饰四个内转角兽面、牛首状兽面、长喙鸟纹。器身颈部饰两两相对的“长喙鸟纹”;肩部与腹部上端,以龙形角兽首衔环为中心,有兽面纹、小兽面、长喙鸟纹组成一组画面;腹部主纹,上部为将吞噬对象吞噬到残剩个三角状身躯的大兽面;圈足上还有一组长喙鸟纹。此外,方罍耳上正面有蝉纹。
 
  熊建华认为,这种纹饰的结构,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筒形虎鋬象牙杯的纹饰相同,与来自商代王都的信息的对应,不仅证实了两地之间的联系,也证实了器物拥有者的高贵身份。如果再结合铭文,该器与中原贵族的关系就更清楚了。
 
  专家力证盖身属同一器
 
  由于皿方罍器身铭文比罍盖少了“天全”二字,盖、身是否属同一器的质疑不绝于耳。青铜器研究专家熊传薪认为,断定皿方罍盖、身是否同属一器,关键看器物的大小、颜色、胎的厚度以及纹饰风格是否一致。而据他的观察,皿方罍盖、身的这几点完全一致。
 
  另外,据着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对皿方罍的研究,器身铭文铸在口缘,比较狭小,故省略了铸器者的名字,字数上看,二者不同,但铭文风格,尤其是“皿”字,完全相同。
 
  现年76岁的熊传薪,是湖南省博物馆最早见到皿方罍器身的人之一。1992年,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在日本收藏家新田栋一家中见到皿方罍器身,告诉新田栋一器盖在湖南省博物馆。应新田栋一邀请,1993年6月,时任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的熊传薪等人前往日本,见到了该器身。
 
  “罍盖已相当精美,器身更让人吃惊,给我印象很深。”熊传薪回忆,当时在新田栋一家里住了一个多星期,仔细查看了器身的铭文、纹饰、铸造工艺,并对大小尺寸等做了记录。
 
  时隔21年后,熊传薪随湖南洽购团前往纽约,第二次见到皿方罍器身。他翻出当年在新田栋一家的记录对照,以及通过对纹饰、铸造工艺、铜质等的鉴定,确定就是同一器。
 
  湖南被誉为“南方青铜器之乡”,1938年在宁乡县曾出土另一件国宝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代方尊中现存最大的一件,其造型独特,工艺精美,被作为中国古文物的精华和古代青铜工艺的杰作编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和各类教材而广为人知。在熊传薪看来,皿方罍雄伟堂皇,铸工精湛,纹饰精美,“价值堪比四羊方尊”。
 
  熊传薪坦言,见到皿方罍器身回到湖南,心里特别高兴。皿方罍永久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是湖南省博物馆的荣耀。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荥阳秦家大院见证豫商兴衰 政府投.. 下一篇昭化古城清理70座秦汉墓葬 出土11..

相关栏目

洛阳市文物局简介
       洛阳市文物局负责管理全市文物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出境、宣传工作;负责申报、审批全市境内的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全市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文物商店的审批和文物鉴定机构的设立、撤销的申报等工作。

最新文章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32号 邮编:471000 Address:LuoYang KaiYuan Road 232 Post code:471000 值班电话(Tel):0379-65156380 传真(Fax):0379-65156373 咨询电话:0379-65156380 E-mail:wwjbgs@163.com 洛阳市文物局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3020号-1 网站维护:洛阳市文物局信息中心   

咨询
投诉

0379-6515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