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 不能刨的文化根 - 文博资讯 - 洛阳市文物局 湘乡市文物管理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TOP

“中国传统村落” 不能刨的文化根
发布时间:2013-01-09 09:59:53   浏览次数:911   文字大小:【

    《了望》新闻周刊讯 (信息采集:徐阳光)目前所做的工作,不仅是针对一枚荷包、一段故事、一位艺人的保护,也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从长远来看,这将为中华文化科学、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打下牢固的根基。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官网近期发布信息显示,“中国传统村落”评审认定工作已基本完成。在全国涉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登记上报的11567个村落信息中,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确定了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推荐名单,并将入选的648个村落进行了公示。

    此次普查工作始于2012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央文史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了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的工作指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旋即前往天津大学,与冯骥才先生展开面对面的调研工作。同年5月,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以下简称“四部委”)下发通知,联合开展传统村落的普查工作。2012年9月25日,四部委联合于北京召开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专家委员会由国内从事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建筑学、民俗学、艺术学、美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26名着名专家组成,并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担任主任委员。

    “这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全民性文化行动,体现出了国家的文化自觉。在社会转型阶段,一个国家的文化自觉至关重要,文化自觉是真正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和自觉地承担。”得知此举的冯骥才感慨万千。冯骥才关注民间文化和传统村落由来已久。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便开始撰写大量文化思辨与文化批评的文章,关注农村城镇化、城市工业化进程中民间文化所面临的窘境。上世纪90年代初,冯骥才明确意识到民间文化的重要性,他说:“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是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1994年岁末,冯骥才得知天津城区一条有六百年历史的老街要拆,他毫不迟疑地拿出几十万元稿费邀集文化、建筑、考古、民俗、摄影界等人士投身于抢救老街。半年后,在老街动工前结束了抢救工程。后将一年半抢救的结果——两千多幅照片印在了《旧城遗韵》《小洋楼》《海河流域》画册上。随后几年,他又为天津估衣街、天津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天津南乡三十六村、山西晋中市榆次区后沟村、山西介休市张壁古堡等地发起抢救行动。

    冯骥才喜欢用“抢救”这个词。文化遗产保护,就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都有大量的、迷人的、灿烂的民间文化无声无息地死去”。正是对文化遗产生存窘境的思考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促使他毅然走上了保护民间文化的道路。

    我国分布广泛的传统村落中保留着中华民族最根性的文化记忆,使未来多元文化发展具备可能性。但是,这些千姿百态的传统村落已经开始出现彻底消失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村落面临着来自于城市文化等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村落的原生态及其附属的民间文化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一些传统村落正在遭受严重破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2000年时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十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一天之内就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这些自然村中又包含了多少传统村落呢?”面对目前村落的危机,冯骥才十分忧虑焦急。如果再不进行抢救,千城一面、万村一面的景象会更加蔓延。

    传统村落可谓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且是依然在传承之中的活态文化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曾这样形容:一座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往往就是一个社会和一段历史的缩影。但是,就传统村落的现状分析,蕴含在其中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随着村落的衰落慢慢消逝。以语言类民俗为例,在多数较为偏远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村落中,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当地流传着的诸多凝结着广大民众世代相传的集体智慧和经验结晶的口头文化,并没有相关的文字记录。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村寨中的年轻人已经开始远离故土,他们的文化兴趣逐渐被流行文化取代。伴随着民间文化传人的相继去世,许多珍贵文化已陷入无人传承的窘境。不少地方的史诗已不能依靠本民族的年轻人传唱,而是由一批批的旅游开发者唱诵。这种以他者身份演绎的唱诵者,因缺乏必要的文化情感及时间的沉淀,实难接触到文化的本质与内核。因而,在某些方面也造成了“伪文化”与“快餐文化”的形成。

    步入古稀之年的冯骥才表示:“保护传统村落,是我70岁以后要做的事情。”本应安享晚年生活的他,却依旧不知疲惫地辗转于村落城镇,马不停蹄地游走于田野乡间。“我的书斋在田野里”,他认为知识分子要有切实的行动,不能只坐在书斋里坐而论道。每一代知识分子都有其历史使命,而当代知识分子就需要一边在工作的第一线参与对民间濒危文化的普查与抢救,一边在各种场合呼吁和唤起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关切与保护的自觉。今日应该认识到,目前所做的工作,不仅是针对一枚荷包、一段故事、一位艺人的保护,也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从长远来看,这将为中华文化科学、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打下牢固的根基。也唯有如此,人类文明的薪火才不会熄灭。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今日正式开馆 下一篇2012年湖南考古回眸 长沙市区再次..

相关栏目

洛阳市文物局简介
       洛阳市文物局负责管理全市文物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出境、宣传工作;负责申报、审批全市境内的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全市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文物商店的审批和文物鉴定机构的设立、撤销的申报等工作。

最新文章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32号 邮编:471000 Address:LuoYang KaiYuan Road 232 Post code:471000 值班电话(Tel):0379-65156380 传真(Fax):0379-65156373 咨询电话:0379-65156380 E-mail:wwjbgs@163.com 洛阳市文物局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3020号-1 网站维护:洛阳市文物局信息中心   

咨询
投诉

0379-65156380